你曾在东京住过一段时间却还没参透日本礼仪的微妙之处吗?或者你只是以旅行者的身份到访,对当地的社交规范一头雾水?下面有一些值得不断强调的基本礼仪准则,可以让你不致因为错误的理由受到瞩目。
DON’T:在车厢里大声讲话或打电话
激动的时刻人人都有,恨不得把当时的心情大声对全世界广播。但东京拥挤的车厢不是做这种事的地方。在车厢里,不管是讲电话还是大声聊天都会惹得路人皱眉。这个城市的通勤者希望能安安静静地赶路。
如果你接到一通电话,要么拒绝接听等下车后回给对方,要么接起来,迅速地、小声地告知对方你不方便讲话。唯一的例外是周末的末班车上,乘客都醉醺醺的,所有的禁忌都不存在了,随便怎么着都行。(译者就见过喝醉吐了一地和直接躺在车厢地板上睡觉的)
DO:要准时,就意味着提前
日本人很守时。这也是为什么日本的交通系统运作地像钟表一样准时(2017年一个列车员因为提前发车20秒而一再向公众致歉),在其它场合这一原则也同样适用。然而,另一个你需要知道的信息是,在日本的工作场合或其它正式场合,“准时”意味着提前15分钟到达。如果你需要训练自己准时的技能,可能需要重置手表的时间。(提前15分钟到达)你会因此被同事和客户赞赏,为你能被划入优秀的外国人这一行列加五分,顺便扭转一下(不守时的)外国人在他们心中的恶劣形象。
DON’T:错误使用“你”
当地人理解你急切地想炫耀一下自己新学的日语,但是要切记,一些人称代词在日语里并不像在英语里那么常用,比如很多词都被翻译成“你”,背后的语气和涵义却不同。
带前缀’o’的词可能是敬语,但’omae’绝对不是。对一个你不认识的人或者年纪比你大的人用这个词,你会惊掉对方的眉毛——无异于你直接称呼对方”喂,你!”。
类似的还有’kimi’这个词,这几年在同学朋友之间被随意使用,但其实是前辈对后辈说话时用的。’Anata’算是最安全的一个词了,但主要在你不知道对方名字时使用。见过对方一次之后再用这个词,绝对是一次社交滑铁卢。
保守起见,最好的应对方法是坚持直呼对方名字,结尾加一个“桑”。
DON’T:边吃边走
用来装外带食品的塑料袋的数量足够传达一个暗示:在日本,多数情况下你从A处到B处的路上是不能吃东西的,除非你有一个合适的桌子放这些食物。(译者的理解是,外带食品一般会被服务人员装进一个塑料袋里,不方便你在路上食用,只有面前有张桌子才能摊开来吃东西)这其中还有一个弹性的规则:食物的味道越大,空间越拥挤,你(吃东西)造成的冒犯越严重。在路上或不拥挤的车厢里快速吃个饭团?勉强可以。在上班高峰吃纳豆或者披萨?想都不要想。
DO:吸鼻子
和很多旅行者的认知相反,在公共场所擤鼻涕是比不停地抽鼻子更加失态的。在用餐时擤鼻涕则更加恶劣,此时当地人会脑补一个画面:细菌和鼻涕粘液会通过空气传播到一些不应该的地方。如果你实在忍不了,试着最小声地用手绢擤鼻涕,努力维持环境卫生的和谐。
译者有话说:在日本的公共场合不能大声说话、路上不能吃东西不能吸烟可能被大部分去过日本旅行的人所熟悉,但“准时意味着提前15分钟”这一条不在日本长期生活过、没和日本人打过交道是真的不容易知道。在单纯谈论这些社交禁忌的时候,我们可能会觉得日本人太过严格太矫情了。但真的身处日本,一个旅行者也很容易被当时当地的氛围感染,自觉地要求自己入乡随俗。我们在这个国家便利地购物、享用美食、呼吸新鲜空气、感受风土人情、使用人性化的公共设施,正因为这个国家一直是按照这些规则来运转的。我们的行为受限于这些规则,但我们的旅行体验也受益于这些规则,还是应该给当地习俗和当地人更多尊重。甚至应该主动去了解和学习当地人的礼仪规范,争取早日被当地人划入“优秀外国人”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