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缘巧合,今年去了五次日本,全部是私人行程。远高于往年一到两次的频率,也因此得以在今年最后一次的行程里颇有闲情逸致地安排了一些非常规的活动,比如在明治神宫野球场看了一场大学生野球比赛。
三月份去东京是每年例行的生日旅行,主旋律是吃喝购物。这期间买到了Chemex的手冲咖啡壶、配套的滤纸,Porlex的磨豆器和Hario的电子秤,算得上一个英明的购物决定。不单是因为Chemex国内和日本的差价很高,更因为从购入这一套物件开始我学会了做手冲咖啡,并且开始在日常生活里加入“做两杯手冲咖啡给自己喝”这个小仪式。随着做得越来越熟练,用时越来越短,我也越来越倾向于盛出一捧豆子,自己现磨现冲,让咖啡的香气一点点蔓延到家里的角落,而不是拿起一个咖啡胶囊,放进咖啡机,按下按钮,一切自动化。
说老实话,更多时候我是怕麻烦和没时间去做一杯手冲的,胶囊咖啡机才是日常。但我能感觉到,多花十分钟去做一杯手冲,还是给我和我的生活带来了什么。有点像北京冬天大部分时候都是阴天或者雾霾,灰蒙蒙的,但偶尔有一阵天是晴的,阳光是暖的,我们就愿意好好享受那一天,觉得那一天的自己是幸运的,是被善待的。晴暖的日子让灰蒙蒙的日子更难熬,也更不难熬。
我们无法期待每一天都阳光明媚,即便在空气质量优良的城市里,难免还有个阴天下雨。但我们总是喜欢也总是需要过阳光明媚的日子。这可能就是手冲咖啡对我的意义,让喝胶囊咖啡甚至没有咖啡喝的日子更难熬也更不难熬。
北京也几乎全面进入了时间和人力更值钱的时代,于是我们比以往更用力地去压榨时间和人力的价值。在东京更是如此,劳动力更贵,寸土寸金。在相似的背景下,这两座城市年轻人的生活状态却截然不同。北京的大部分年轻人几乎放弃了对生活方式的追求,自称社畜、单身狗、公号狗,把自己的时间以996的方式奉献给公司,跟着网红买口红包包、消费大牌和爆款,把点外卖、吃快餐、喝瑞幸作为日常。
东京的年轻人有好到哪里去吗?没有长时间深入地在东京生活、融入东京年轻人群体,也许我得出的结论根本站不住脚。但是我在东京深夜的街头和地铁站看到的是成群结对的喝醉了很放松很开心的年轻人,有的刚从居酒屋出来,有的是在赶往下一家居酒屋的路上。他们不开豪车也鲜少有背名牌包的,手里拿着公文包显然是下班后直接来的,大概可以判断他们的身份就是普通的年轻上班族,他们工作压力很大,但他们有夜生活,他们深夜能享受到一些真实的开心和释放。
北京房价高,北京年轻人买不起房,东京也是如此。但我还是羡慕东京的年轻人。为什么?因为他们公司楼下、家楼下走两步路就有好喝的咖啡店,好看的花店,好吃的拉面店和居酒屋,陈列着玲琅满目的新鲜食品和饮料的便利店,有好品位的潮流服装店,有二十四小时营业的药妆店和营业到深夜的书店……这个城市的年轻人有如此多的、高质量的、让人觉得被尊重和被关心的选择,即便年纪轻轻没钱没地位也被当作珍贵的公民被善待,真让人羡慕。
第一次去东京待了两周,最后几天非常不适应,觉得东京空间小、人多、很拥挤,在这里生活很压抑,公共空间里处处需要提心吊胆生怕打扰了别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虽然足够有礼貌但也冷漠。但后来随着我深入探索这个城市的社区,跟着Monocle指南去喝咖啡,吃面包店,逛书店、唱片店、文具店,我开始对生活方式这个虚无飘渺的词有了实感。它不具体指向任何一种生活形态,你可以快节奏、可以慢生活,可以吃拉面也可以吃寿司,可以喝茶也可以喝咖啡,可以穿优衣库也可以穿古着,可以出门看电影也可以宅在家看漫画,可以妆容精致也可以素面朝天……生活方式指向的是一种经过思考和选择的、对自己关心和负责的态度;狭义地讲,就是要用心地满足自己的需求和欲望。